想必现在很多小伙伴对于花季和雨季是几月方面的知识都特别想要了解,那么老王就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关于花季和雨季是什么时候相关的信息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解答大家的问题。
进入初中是1997年9月,初一、初二和初三上学期都不住校。初一的时候,骑一辆破自行车,冬天六点多就出发。早些时候都没有钟表,几点了都不知道,刚开始是几个人相约去,互相提醒一下。一起骑车去上学,迎着朝霞,一路说笑很惬意。
每天早上妈妈很早起来给我做一个鸭蛋汤,我用来泡饭,吃完饭就去上学。自行车经常坏在半路,只好推着去,免不了迟到或到家很晚。一般的故障爸爸都能排除,比如补胎、打气、加钢珠。上链条这些是我们必备的技能,车轮没有挡雨板,有时候刹车坏了就用脚在前轮胎上蹭,用鞋做刹车片。
夏天秋天还好,一到冬天或早春,出发时天都没亮,回来时天已黑了。从家到中学,有一段很远的路没有人家没有路灯,又是坟场。我学会了走夜路,晴天走白,雨天走黑,这是夜晚走路的常识了,晴天白地一般没有问题,雨天白地那是水反光造成的,走白的话就会闯进水坑里。还有不要回头,不要想着鬼魂的事。经过有人家的地方,心里倒不怕鬼了,但有恶狗,老是盯着我们狂吠,有时候追着跑,一着急碰上车子又抛锚,只能推着车狂奔……
几次三番,我们有了对付恶狗的经验:当狗追你时,不要跑,一跑它就知道你害怕。蹲下来捡石头,它就害怕不再近前来。不要轻易出手,出手就要击中打疼它。那时候是泥巴路,一到春天下连雨,路上很泥泞,泥水能没过鞋面,只能穿雨靴。一家就一双不漏水的套靴,所以会买大一点,这样大家都能穿。雨鞋不合脚,踩到泥坑里鞋拔不出来,脚出来了,袜子不跟脚也留在鞋里,风雨中金鸡独立拔鞋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冬天很冷,霜和雾很大,骑自行车会冻手和耳朵,妈妈给我买了一顶皮帽子,还配了一个塑料眼镜可以防风。初三那年终于买了辆新自行车,在路上风驰电掣起来,有一种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感觉。
周末在家要参加各种劳动,像挑水、砍柴、翻土、种菜、挑粪、插秧、摘茶叶、割稻子,插秧、割稻子的速度比爸妈还快。有时候也种花养花,到处找人要各种花苗种上。中午也不休息,去钓鱼、捉鱼、挖泥鳅,上山摘猕猴桃、茶耳朵、拔笋、采萢、逮蜈蚣,采蛤蟆衣、夏枯草、挖半夏子、摘栀子、金银花,这五种是草药,晒干了可以去换钱。
记得第一次钓鱼,一根竹竿,破草帽上的线当鱼线,弯一根针当鱼钩,挂上蚯蚓,钓上来一条大板鲫。现在也去钓鱼,东西一大堆,却再也没有那时候的欣喜和获得感了。
学校生活清苦但快乐。每周带米去学校,换成饭票,中午在食堂打点饭,自己带点菜,有时候没有菜,就弄点霉豆腐、剁辣椒。霉豆腐是妈妈用黑豆子做成豆腐再加工,味道很一般,又黑,有时候被同学看见,笑话我是砌浆灰——一种砌房子用的黏合剂,像水泥的颜色——搞得我有时候很没有面子。
盛菜的罐子也很重要。同学中有用一个八宝粥罐子盛菜的,我羡慕得很。由于家里炒菜用的是猪油,一般的罐子盛菜到学校去,温度一低就会凝固,油又腥,饭也不热,连油都热不开,吃起来感觉很不好。后来爷爷找出一个他以前用过的保温杯盛菜,终于解决了油凝固的问题。但杯子杯口不密封,放书包里在路上一颠,盖子朝下了,油溢出来,书包里、衣服上都有油。时间一长,书包里充满了酸腐油腻的味道。那时候是多么希望家里炒菜能用植物油,能有一个八宝粥罐子盛菜,感觉这两项是盛菜的绝配。一直到毕业,我也没能满足这个小愿望。
初三下半学期开始住校。起初学校新宿舍楼还没建成,没有床位,只能租住在学校附近的一个农户家里。没有高低铁架子床,在二楼打地铺,两排地铺,底下垫个席子,再铺上褥子,一个挨着一个睡。被子不够,两个人合起来一个床铺,我出的被子,另一个同学出的褥子。我们的铺位在最里面的墙角,晚上出来很不方便,很容易踩到别人。有一次半夜他生病想吐,来不及跑出来,就直接吐在被子上,他掖住那个吐了残渣的角继续睡觉。
二楼没有厕所,晚上睡觉了想上厕所要跑很远,冬天又冷,又不想穿衣服,都把尿撒在住户家二楼阳台上。时间一长,阳台上都是尿骚味。户主知道了,咬牙切齿地威胁我们,我们还是照撒不误。晚上洗脚没有热水,直接打点井水浸一下脚,冷得透骨。洗澡更没有条件,有时候晚上下课了想洗澡,就约一帮人10点左右骑自行车回家洗澡,第二天一早再赶回学校。
三年一晃而过,没有所谓的叛逆,也没有太多青春期的烦恼,每天惦记最多的就是吃饱饭、学习好。我当时成绩好,又当班长,据说有女生喜欢,但是否属实我没好意思去核实,心里有许多遐想时小心脏如鹿乱跳,于是赶紧收敛心绪。花季雨季就这样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