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目前有好多人对于欲穷千里目是哪首诗里的方面的知识都特别想要了解,此刻小肖也是在网络上收集了一些关于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还是欲穷千里木相关的信息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解答大家的问题。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上面这首诗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小学课本的时候都能够背诵下来,而那个时候的背诵是最牢固的,能够记一辈子。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疑问,小时候学习这个诗,总觉得有一个地方不太对劲,那就是“欲穷千里目”。
大家都知道,眼睛也就是诗中的“目”的视野理论上是有极限的,看到一定远的距离就没有办法再看清楚了,看到的可能是轮廓,或者连轮廓都是模糊的,于是才会有了远山如黛的描写。
这是常识,那么要欲穷千里目,翻译过来就是要让目光看到千里之外,是不是上一层楼就能够解决的呢?
当然不可能。现在有摩天大楼,在最顶层和下一层看到的其实差别不大。
联系到当时的时代和上下诗文,笔者有一种大胆的猜想,其实这一句诗可能本来应该是写作“欲穷千里木”。
为什么呢?
当时黄河沿线还是有很多的原始森林的,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着脚下蜿蜒的黄河一路东去,穿过山川,自然也从那一望无际的森林里穿过。
诗人的视线跟随着黄河,但是黄河却隐没在了森林里。
真想要看一看黄河穿过了森林之后到了什么地方,是沃野千里还是断崖瀑布,那总要目光能够看到那些森林之外。
所以,才有了欲穷千里木,就是说要看到这绵延千里的森林之外啊!
然后才会顺理成章的接上下一句,自然是想要再上一层楼试一试啊!
这才是一首逻辑完整的诗文啊。
想到这个可能之后,仔细的再把这首诗从前往后顺了一遍,你看,第一句是诗人游玩时候的景色描写,先从视线的远处写起,远方的太阳正依着山头慢慢的落下,脚下的黄河蜿蜒着东去大海,真想要看一看森林之外是什么,那只有再上一层楼试一试了。
你们看,是不是很顺。
另外,鹳雀楼现在重修了,在山西运城永济,那里的楼上放了望远镜,不用登楼就可以直接望到千里之外了。